2020年6月19日下午,由廣州市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作為指導單位,廣州市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,廣州包道餐飲文化有限公司承辦,廣州半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“惜芳鮮,珍健康”廣府飲食與健康生活研討會——2020年越秀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分會場活動在廣州華廈大酒店舉行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凝結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杰出智慧和文化傳統。以粵菜為代表的傳統飲食更是蘊含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、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,積淀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健康養生的生活智慧和實踐經驗。在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情況下,深入挖掘以傳統飲食,對于鞏固疫情防控成果,倡導社會公眾樹立“健康生活”理念,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堅定文化自信,將發揮積極作用。
本次研討會圍繞廣府飲食文化、健康生活等關鍵詞,討論疫情環境下如何做到科學防疫、飲食類非遺項目在新背景下的傳承發展等話題,邀請到中醫藥研究領域,文化領域專家學者,飲食類非遺傳承人,包道集團及媒體代表齊聚一堂,從當下形勢出發,剖析新冠疫情下人們飲食健康理念與生活方式的轉變,現場專家及傳承人各自發表真知灼見,深入淺出地向大家闡述觀點,令在場聽眾受益匪淺,也引發了大家對飲食健康理念一輪新的思考。
疫情之下,健康與否的生活方式引起重視
2020年,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足不出戶那些日子,讓多少人重新審視自己是否以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過著日子?我國長期以來開展衛生科普宣傳和健康醫療教育,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,更甚者,一條條鮮活而脆弱的生命,轉瞬即逝。我們都上了一堂代價沉重的生命健康課,從而也讓我們更為關注自身與周邊人們的健康問題。
廣東飲食,管窺嶺南文化崇尚自然新鮮理念
個體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有效方法,大眾普遍共識是提高自身免疫力。合理運用藥膳進行食養和食療,既能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,維持機體氣血平衡,內息協調,也能幫助體弱易感者增強體質、食補能輔助病人藥物治療,通過內部調養幫助患者盡快康復。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曾應楓認為,食在廣州,粵菜在健康養生方面具有濃厚歷史和文化,值得我們探索思考。同樣,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長藍韶清認為,“在廣東人的日常飲食體現嶺南地域崇尚自然新鮮,貴生,講求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去調整飲食,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。”從飲食與中醫藥結合的角度看嶺南文化,會得出更多對嶺南先民智慧的嘆服,以及對現代快節奏生活的思考。
飲食“良方”因人而異,切忌一刀切
廣東省粵劇研究中心副主席蔡孝本則注重飲食營養均衡,他關注長者飲食健康,對于老年人群體,疫情對他們生活的影響,比普通國人更重。隨著漸漸走向年邁,身體機能與抵抗能力開始逐年下降,更應該注重飲食均衡搭配,而新鮮的蔬果中富含各種維生素和氨基酸,適量的攝取有利于強化身體機能,提高免疫力。同時認為,每個人均有自己的飲食習慣,飲食養生因人而異,切忌一刀切。
疫情形勢下餐飲行業遭受沖擊,廣東飲食何去何從?
疫情爆發以來,各行業響應政府的號召,為了公共衛生安全進行全面停工停產。高峰期時逢新春佳節,餐飲行業無法像往常一樣迎來旺季,幾近停滯。絕大部分餐飲類企業面臨租金、人工、能耗等多重成本壓力,在客流、現金流嚴重不足的困境之下,難以渡過難關,2020年1-2月間,各地暢飲引發閉店潮。
廣東人講究“食鮮”,一部分餐飲企業均為了春節沖擊業績囤有大量的時令蔬菜,生猛海鮮等。而自疫情以來,餐飲業只能選擇低價拋售倉儲食材,以求止損。疫情之下,究竟如何看待廣東飲食行業的發展,正確認知我們的飲食類非遺項目,讓我一起來看看學者與傳承人的觀點。
非遺傳承經得住考驗,百年臘腸生命旺
“秋風起,食臘味”。廣東飲食講究“不時不食”,秋冬季是吃臘味的好季節。東莞矮仔腸制作技藝傳承數百年,經歷幾代人,其核心是手作匠心和原汁原料。
講到疫情對其項目的影響,傳承人呂襯嬋坦誠道:疫情對線下銷售有一定影響,但線上的銷售量卻提升了。對比去年,天貓店鋪銷量增長約40%。這對于經營者來說,是危也是機。一門非遺手藝,歷經千百年,自然遇過各式各樣的天災人禍,從危機中涅槃,從危機中重生。這是我們古老非遺生命力延續的法門。
“惜芳鮮,珍健康”,在于惜,在于珍。艱難當前,我們看到了多少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堅守著,如那些逆行者般,守衛著我們的生活。珍惜飲食的鮮美,珍愛我們的健康。健康生活,是一件我們可以從身邊做起的小事,又是一件關乎性命我們絕不可忽視的大事。從飲食這件小事做起,既是生命守護,也是文化傳承。